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 疫情冲击可...
新冠肺炎疫情对2月大多数的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当月信贷社融等金融数据也受到影响。央行昨日公布的2月金融数据和社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元,社融增量为8554亿元。尽管两项数据不及市场预期,但相较去年同期变动幅度较小,说明疫情对2月信贷社融的冲击相对可控。
总体来看,疫情对2月信贷社融的影响更多体现为结构性而非总量。开工延迟会对2月企业贷款的冲击相对有限,更多冲击在于个人贷款。
个人贷款大幅减少
受到春节假期等多方面的影响,2月历来都是信贷社融的小月,低基数效应使得尽管今年2月受疫情冲击,但当月信贷社融数据仍可与去年同期保持基本持平。
新增信贷方面,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057亿元,仅同比微增199亿元。分部门看,受公众宅在家里减少出行消费、房地产销售活动暂停等影响,住户部门贷款大幅减少。住户部门贷款减少4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4504亿元,中长期贷款仅增加371亿元。
2月实体融资阶段性回落,当月新增社融855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11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社融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为10.7%。
社融增量低于预期主要因表外融资降幅扩大和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大幅低于市场预估有关。在表外融资三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中,受当月票据融资利率显著下降导致汇票承兑量提升影响,2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最多,达到3961亿元,同比多减858亿元。
信托贷款减少540亿元,同比多减503亿元。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企业尚未于2月复工,因此对于信托融资的需求降低。此外,疫情也增加了进场尽调的困难,造成了这部分融资需求的延后。此外,信托贷款并不肩负逆周期调节的使命,因此其受到的影响高于银行贷款。
M1增速回升
或反映居民收入下滑
尽管2月信贷社融不及预期,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1月末狭义货币(M1)增速首次降至零后,2月末货币增速全面反弹。M1同比增长4.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4.8个和2.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
不过,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的M1增速的回升,其原因或更多与居民收入下滑有关。西南证券宏观团队称,M1同比增速从零回升至4.8%,这与市场观察到房地产销售大幅收缩以及企业收入下降并不一致。但观察企业和居民存款变化可以发现,2月居民存款减少1200亿元,是2007年以来一季度各月中从未有过的负增长。
“虽然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明显收缩,但居民收入收缩幅度可能较支出更大,导致企业人工成本出现更大幅度下降,这可能对企业活期存款形成一定支撑,导致M1出现超预期上涨。”西南证券宏观团队称。至于M2增速的显著回升,则与流动性充裕下派生存款增加有关。
应避免降息过于频繁
不少分析认为,疫情冲击下实体融资短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上升意味着需要更为有力的政策来稳增长,因此,2月金融数据不具有可代表性,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信贷社融回升总趋势不变。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2月社融数据增长较弱,疫情冲击仍然是主要影响因素。从结构上看,信贷和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是拉动社融增长的主要部分。一季度经济增速承压是大概率事件,2月社融增量不足可能使得央行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逐渐加大,预计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方向不变。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也认为,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再次开启降息周期,随着2月份我国CPI涨幅开始回落,我国货币政策的空间同样打开。下阶段,货币政策应在扩总量的同时,发挥好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复工复产和制造业、新基建、民营小微的支持力度,并释放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不过,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并不意味着要“大水漫灌”。张旭表示,疫情出现至今,央行采取的应对政策中,总量型工具用的不多,结构性政策占据了大多数。这是因为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更精准,可以在不明显增加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和信用的精准供给,而且还能避免“宽松后遗症”的出现。
此外,张旭建议,应避免频繁降息或过于强烈降息预期。“目前已经进入了LPR转换的实施期,新形成的贷款利率会受到降息预期的影响:降息预期越高,LPR之上的加点幅度就越大。LPR转换的实施期为3月1日至8月31日,其中期初和期末这两段时间是贷款转换的高峰期,会有大量的贷款实施转换。在此阶段,应避免频繁降息形成过于强烈的降息预期,否则LPR改革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打折扣”。